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根據前期核查,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知網隨后發布公告稱,將以此次調查為契機,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徹底整改,依法合規經營、創新發展模式,承擔起中國知識基礎設施的社會責任。
作為學術資源數據庫,知網收錄范圍涵蓋期刊、報紙年鑒、學術與會議論文、工具書乃至國內外專利等。盡管市面上聚合學術資源的平臺遠不止這一家,但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同樣適用于互聯網語境下的數據庫平臺。相比于其他平臺,知網建設最早,在文獻種類與數量、用戶規模及覆蓋率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這種優勢地位,既源于平臺自身多年來持續投入與潛心發展,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厚愛與支持信賴。早在知網建設之初,國家有關部委、科研院所、出版機構以及相關人員,或是提供政策扶持,或是給予資源傾斜,或是近乎無償貢獻學術成果。正如其公告所言,“知網的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關心厚愛,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指導幫助,更離不開廣大作者和讀者的信賴扶植”。
平心而論,知網數據庫資源全面完整、檢索方便快捷、查重比對準確,確有其獨到之處。平臺憑借專業服務水平,也在科研人員及高校師生從事學術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作出了突出貢獻。然而,知網近年來常有負面新聞見諸報端。比如,收錄相當數量未授權學術成果的“不問自取”,最低充值50元起且余額不退的“綁架消費”,每年大幅提升訂閱費用的“坐地起價”,多家高校拒絕續訂的“高校停用”等,飽受輿論詬病。
其實,無論版權問題還是費用問題,歸根結底是商業利益與公共利益如何平衡的問題。誠然,知網由企業運營,管理維護皆有成本,收費合情合法,但應該認識到,平臺作為重要的知識共享基礎設施,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等特征。這些特殊屬性必須擺在第一位,從而也決定了平臺收費要適當、合理,追求微利而非暴利。
一味強調商業利益,就偏離了軌道,危害不小。眾所周知,學術資源數據庫的價值在于最大限度被分享、傳播和利用,促使科研人員在原有基礎上產出新的學術成果,從而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和科技進步,形成良性循環。而一旦謀求利益最大化,平臺必然會追求市場壟斷地位。一言以蔽之,數據庫平臺原本是便利學術發展的“墊腳石”,在牟利沖動下就會變為阻礙學術發展的“絆腳石”。
學術資源數據庫若形成壟斷,其危害不僅在于壓榨上游的創作者和下游的使用者,還極有可能使學術成果被人為制造的壁壘限制流動,最終損害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此次,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知網立案調查,及時回應了社會的關切。當然,立案調查的目的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查清平臺是否涉嫌壟斷、怎樣規范其行為,找到商業化與公益性之間的平衡點,探索出符合市場邏輯的共享模式,從而更好地利用學術資源,激發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