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疊翠,流水潺潺,三角梅盛開,行走在魯甸縣龍頭山鎮,處處透著新氣象。
在地震廢墟上崛起的美麗龍頭山鎮,正依托宜居、宜游的生態、氣候,悠久的朱提銀文化,新興的花椒產業,永載史冊的抗震救災精神,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將龍頭山鎮打造成為集歷史文化、抗震救災、鄉村振興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小鎮,繪就幸福生活新畫卷。
生活方式新變化
干凈寬敞的社區道路、移步換景的口袋公園、一應俱全的健身設施、整齊有序的樓房門面、數量眾多的各色汽車……如今的甘家寨社區與城市小區并無多大區別。
“快進屋來坐,有半年多沒有見面了。”在甘家寨博愛路,甘正芬老人在家門口熱情地邀請記者一行。
經過三角梅盛開、山茶花綻放的花園式院落,步入一樓客廳,電視機、飲水機、茶幾、沙發等家具一應俱全。沙發上方雪白墻上的精美相框內,習近平總書記在救災帳篷里看望鄒體富和老伴甘正芬的畫面親切感人。
“天災無情人有情。老天爺把大家的家園毀了,黨和政府一定要幫助大家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家園!”“大家要增強對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怕災害,不怕困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新家園建設得更好!”回憶起7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救災帳篷里噓寒問暖的情景和殷殷囑咐,現年78歲的鄒體富和76歲的甘正芬老兩口一臉幸福地說:“住進城里人都羨慕的花園樓房,過上吃穿不愁、看病有報銷,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好日子,這都要感謝總書記的關懷和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
像鄒體富家一樣,如今的甘家寨新社區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戶數由地震前的89戶增加到91戶,人口也增加了55人。有的人家利用自家小院開起農家樂、客棧,有的跑運輸、做生意,年收入最高的達到六七十萬元,最低也在七八萬元。社區配套建設有中小學、幼兒園、集市、醫院,居民們過上了出門不沾泥,抬腳就上車的新生活。
“消失的村莊”甘家寨涅槃重生是魯甸6.5級地震恢復重建中的一個縮影。災后恢復重建中,昭通、曲靖兩市的魯甸、巧家、昭陽、永善、會澤5縣(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家園”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災后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一起抓,百萬受災群眾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遠超地震前水平,生產生活方式與地震前相比發生了質的飛躍。
產業發展新方式
“種植仙人掌,樹下養殖椒林雞,一塊地實現幾份收入。”在魯甸縣龍頭山鎮光明村,今年70歲的村民王云坤嘗到了循環經濟的甜頭。
2021年,王云坤在300多棵花椒林中種植仙人掌獲得了成功。在他的帶動下,光明村1.3萬畝花椒林全部套種上仙人掌。王云坤說:“仙人掌十分耐旱,非常適合光明村土壤、氣候,在花椒林中種植仙人掌每畝年收入不低于2000元,對光明村群眾來說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王云坤的3個子女分別在昆明、魯甸經商和務工,在城里都有房子和產業。身體硬朗、閑不住的他在光明村成立了種養專業合作社,每月聘請兩名員工幫助打理,年收入在七八十萬元以上。
通過多年的發展,地處牛欄江干熱河谷的光明村2121戶群眾家家戶戶靠種植花椒增收致富,成了全國有名的“花椒村”。
“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地震核心區龍頭山鎮考察時的勉勵一直銘記在災區干部群眾心間。
為做大做強花椒產業,光明村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依托花椒林下資源發展椒林雞養殖,林間套種仙人掌,闖出了一條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之路。
在昭通市,地震災害涉及的魯甸、巧家、永善、昭陽4個縣(區)大部分地處金沙江、牛欄江干熱河谷地區,是全國花椒種植最適宜區和主產區之一,7年多來,4縣區干部群眾按照全產業鏈發展思路,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正將花椒打造成百億元級產業。
鄉村振興新打算
龍頭山鎮在恢復重建過程中,通過科學規劃建設,為建成一個集宜居、宜游、宜商、宜休、宜娛于一體的特色旅游小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龍頭山鎮屬于干熱河谷地帶,良好的生態、宜人的氣候,不只是昭通中心城區市民青睞的地方,更是川渝游客到昭通休閑度假的好去處。龍頭山鎮是著名的朱提銀產地,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朱提文化,是中國乃至世界銀礦開采冶煉的活化石。
出昭通中心城南部收費站,駛上都香高速公路,15分鐘便到達龍頭山鎮,正在修建的都香高速公路(G7611)全線通車后,龍頭山鎮將成為更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通過災后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決戰,便捷的交通已為龍頭山鎮發展旅游插上騰飛的翅膀。”魯甸縣委常委、龍頭山鎮黨委書記先勇告訴記者,依托龍頭山鎮良好的生態環境、宜人的氣候和全鎮6.8萬畝花椒種植,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好文旅康養牌;依托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重現“千年朱提銀都”風采;依托地震遺址公園、抗震救災紀念館、防震減災體驗館講好魯甸6.5級抗震救災紅色故事,弘揚好紅色文化,將龍頭山打造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的示范和標桿。
從廢墟上崛起的魯甸龍頭山,一幅幸福美麗新生活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回訪龍頭山鎮
特色產業提檔升級
陽春三月,魯甸縣龍頭山鎮光明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樹吐出新綠,林間套種的水果仙人掌長勢喜人,林下養殖的椒林雞悠閑覓食,山坡上不時可見村民穿梭于椒林間修枝整形、澆水施肥,一幅產業發展促振興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在災后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進程中,光明村大力發展花椒產業,建成林下養雞示范基地6個,林間套種水果仙人掌1萬余畝。每年花椒銷售季節,光明村“花椒夜市”客商云集,電商平臺、微商渠道助力花椒產品走向全國,花椒產業帶動了群眾增收。
如今,龍頭山鎮花椒種植面積從2014年的不足2萬畝發展到現在的6.8萬畝,年產值從2.3億元增加到3.8億元。光明村花椒種植面積從2014年的3700畝發展到現在的1.3萬畝,全村2100多戶村民中花椒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20多戶、5萬元以上的有1000多戶。2021年,光明村村民委員會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近年來,魯甸縣按照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基地化建設要求,將花椒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重點打造,按照協會+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先后建成龍頭山1萬畝花椒產業示范基地、小寨至龍頭山峽谷十里花椒長廊、梭山4.6萬畝花椒連片種植等23個花椒種植核心示范區,輻射帶動全縣種植花椒32萬畝,并以花椒產業成功申報為全省“一縣一業”特色縣。
截至目前,魯甸縣花椒產業種植面積達32萬畝,其中完成有機認證10萬畝,花椒產量達1.02萬噸,實現產值9.59億元,帶動種植農戶4.2萬戶18萬余人增加收入。此外,魯甸、巧家、永善、昭陽4縣(區)在金沙江、牛欄江河谷地區種植花椒120萬畝,年產值超過40億元,成為了昭通6大高原特色產業之一和全省最大的花椒產業帶。
圓夢新居共赴小康
7年多來,魯甸地震災區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感恩奮進,自立自強,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美好新生活。
來到甘家寨村民小組張元頂家,兩層半的小樓舒適宜居,庭前小院干凈整潔,墻上張貼著學校頒發給兩個孩子的多張獎狀。楊鳳說,黨和政府幫助大家建起美麗家園,學校和醫院都在家門口,她的丈夫張元頂貸款買了輛車跑運輸,兩個孩子聰明好學、成績很好,女兒在省、市書法比賽中多次獲獎。去年,除去車貸和各項生活開支,家庭收入有5萬多元。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來。”龍頭山鎮騾馬口社區黨員鄒家榮說,“當年地震,黨和政府拉了我們一把,我們自己也要努力,抓住機遇,感恩自強去奮斗。”地震發生后,鄒家榮安頓好家人就去幫人看管工地,每月工資1000元,還利用空閑時間在工地周邊放羊。兩年后,60只羊賣了5萬多元,加上兩年的工資,總共掙了7萬多元。
7年多來,鄒家榮感恩自強的精神一直鼓舞著身邊的親人。抓住災后恢復重建和基礎設施大建設機遇,他的兒子鄒建國組建車隊到工地上拉建材,兒媳鄭家麗用自家房屋開餐館,妻子在老家的土地上種蔬菜賣,去年全家總收入達26萬余元。
龍頭山鎮鎮長舒超介紹,龍頭山鎮在3年災后恢復重建中投資17.39億元,531戶修繕加固戶、15744戶重建戶的任務全面完成,水電路網基礎設施徹底改善,群眾紛紛遷入新居。5年來,全鎮轉移勞動力5.05萬人次,累計實現務工性工資6.82億元。去年,全鎮種植花椒6.8萬畝、年產值3.5億元,種植核桃10.3萬畝、年產值8900萬元,核桃、花椒收入2萬元以上的農戶有4163戶,5萬元以上的有216戶,10萬元以上的有27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