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記者,雖然參加了十幾次兩會報道,在兩會上過了十幾個“三八”婦女節,但每次在兩會上過節,心里總有一種別樣的感動。兩會上,無論是用自己的視角關注國計民生,提出議案、提案、建議,勇于發出自己的聲音,敢于表達鮮明的觀點的女代表、女委員,還是奔波在采訪一線的女記者,她們的美麗都在這個春天盡情綻放。
工作著是美麗的。不是在采訪,就是在去采訪的路上。“采訪、趕稿;繼續采訪,繼續趕稿”,基本成為全國兩會記者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真的是“一撥稿件還未交付,另一撥稿件已經襲來”,每天都要保持最佳競技狀態,爭分奪秒搶發精彩新聞。兩會,真的是不見硝煙的“新聞戰場”,而在這個“戰場”上堅守作戰的,則以英姿颯爽的女將居多,她們活躍在兩會的每個角落,和女代表、女委員一起成為兩會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生活中要記住性別,工作中要忘記性別。”在兩會上,四處奔波的女記者就是一個個“女漢子”。若用一句話準確地形容全國兩會女記者,則是“趕稿時,靜若處子;追采時,動若脫兔”。靜下來就席地而坐,筆記本電腦一開,處處皆可寫稿;動起來沖鋒在前,一秒變身長跑運動員。采訪時間,基本是“連軸轉”,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幾乎都在摁錄音筆、做筆記,吃飯則是“見縫插針”。因此說,成為兩會女記者,還真的需要不少硬杠杠——身體好、扛得住。因為在這種場合,男同行們很少有“護花”精神的,更別提憐香惜玉了。除此之外,還要兼顧個人形象。因為性別賦予的屬性,大家能夠接受“糙漢子”,卻不能接受“糙女人”。邋遢的男人,最多不招人喜歡,但不會被質疑性別屬性。而邋遢的女人,則勢必要被聲討,“你到底像不像個女人”。對于兩會女記者,很忙很累還要美。
“女人聚集的行業,基本都可以稱為夕陽產業。”但是,在當下的傳媒業,女人越來越多,男人越來越少,既是現狀也是現實。對于跑過十幾次全國兩會報道的我,這也是親歷的變化。雖然男性從業者越來越少,但是女性表現越來越搶眼,越來越能干,以一當三、以一當十,一個人都做得像一支隊伍,讓更多的女記者成為歷史見證者的同時,更成為歷史本身的一部分。
從某種程度而言,正是時代的進步、科技的進步,越來越消弭性別屬性不同所帶來的差別,賦予了女性從業者更多的公平。正如波伏娃所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而借用這句話,我卻想說,女記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被塑造的。只要我們始終銘記“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初心,我們既能信心滿滿迎接冉冉升起的朝陽,同樣也能欣然矚目徐徐下降的落日。新聞不會消失,也不會消逝,何來的夕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