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帶給大家最想要的。說到底,未來社區的創建是為了其中的每一個人,是為了讓大家生活更幸福。”
通過方寸之間的屏幕便可掌握一切,家門口優質資源連接,每條街、每幢樓都是智慧細節,日常生活高效而便捷……要實現這些,除了硬件的配備,更多的是其背后的“人本化”的服務。
在改造前,圍繞“三化九場景”,和豐社區對轄區居民的意愿和需求,進行了詳細調研。如今這些點點滴滴的改變,都來自于社區4000余名青年白領和2400余名居民填寫的調查問卷。
“希望帶給大家最想要的。”和豐社區黨總支書記盧燚說,“說到底,未來社區的創建是為了其中的每一個人,是為了讓大家生活更幸福。”
當一個躊躇滿志的年輕人來到和豐社區,如果他想創業,可以在社區智慧屏上點開“眾創空間”,就能看到和豐創意廣場豐庭樓14樓的“眾創空間”3D圖,點開任意一個辦公間,朝向、工位、月租金等信息一目了然,通過線上就可以辦理各種申請。
當然,創業遠不止租個房那么簡單。在和豐社區,那些具體的手續不用創業者操心,社工會指著屏幕上的“創業管家”說:“找誰都可以,他們會一條龍幫你們搞定,只管拎包入駐就行。”
“剛來的時候2個人,現在我們公司已經有50多個人了。”說起過去這8年,摩根設計公司負責人劉書劍有些感慨。
這位“85后”的東北小伙從德國留學歸來創業時,一無人脈二無資源,選擇寧波純粹是因為看中了這里的工業基礎以及和豐創意廣場的位置。“在市中心,又靠著江,在其他城市很少能找到位置這么好的創業園。”
創業之初,“眾創空間”不但給劉書劍減免了房租、做好了上下游的配套服務,還給他介紹了不少客戶資源,讓人生地不熟的劉書劍捱過了最艱難的起步階段,一步步走到今天。
對年輕人來說,感情和事業一樣重要。
想“脫單”?就在社區的“脫單便利店”登個記吧,把自己的基本情況寫在一張粉紅色的小紙條上,放在透明的盲盒里,按年齡、學歷和職業分類歸置,等著有緣人打開。
抽“盲盒”就能找到人生的另一半?不不不,前期篩選只是第一步。社區有從業10多年的專業紅娘坐陣,除了牽線搭橋,還負責婚戀情感問題的咨詢引導。
每周有5天下午,婚戀導師謝芳會在這里值班。她加了許多白領的微信,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咨詢。
“昨天一起爬完山回來,突然想起忘做核酸了。叫他送一下,他卻說太累了。是他不夠體貼,還是我太矯情?”年輕人有著許多這樣的細碎煩惱,謝芳會耐心分析引導。
“很多人覺得單身是因為‘資源’不夠,其實不是他/她遇不到,而是抓不住。”謝芳說,從介紹合適的人開始,她會陪他們一步步走下去,直到找到幸福,走進婚姻。
等成了家、有了愛的結晶,新的煩惱又會隨之而來。
年輕夫婦都忙,孩子誰來帶?社區的未來教育場景以“小和托幼”為主要特色,由第三方機構運營。負責人沈曉一說,他們是今年年初入駐社區的,一開始只是提供一些早教課和益智類活動,后來在社區的協調下有了半日托,再后來針對不同家長的需求,又增加了小時托和全托。有的孩子要在這里吃中餐,社區就幫忙聯系靠譜的餐飲機構,以實惠的價格提供安全可口的套餐。此外,臨時托管也是接受的,只要提前在“荷蜂助手”小程序上預約就行。托管的小朋友有時多有時少,可哪怕只有一個孩子,老師也會陪著。
在和豐社區,這些“人本化”服務都是公益或半公益的。盧燚說,社區通過提供場地、對接資源等方式,不斷吸引更多、更專業的企業、商戶和社會組織入駐。在以社區為載體的空間范圍內,通過公共空間的連通,植入社區各類活動、社群運營等方式,進而形成更大的影響范圍,輻射更多的人群。
對居民來說,一堂社區瑜伽課每人只需8.8元,一次臨時幼托不過30元,紅娘牽線是免費的……方便又實惠;對企業、商戶和社會組織來說,能夠借助社區活動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增強客戶黏性,提升口碑;對社區來說,能夠向居民提供更多元更優質的服務……未來社區就是這樣“多贏”的吧。
共治共享的“大合唱”
未來社區建設,需要居民、轄區企業、商鋪等多方力量“大合唱”,這是一場“愛”的雙向奔赴。
今年66歲的鄭銀梅,每周都會在和豐社區給學員上越劇課,已經堅持5年了,現在越劇班的學員已經有四五十人。從最基礎的開腔到一顰一笑,鄭銀梅教得很認真。
在和豐社區,這樣的特色課程很多,茶藝課、古琴課、彩鉛課、插花課等,頗受居民歡迎。授課老師都是社區居民或來自轄區企業,他們被稱為“社區合伙人”。目前,像鄭銀梅這樣的合伙人有20余人。
為了增強鄰里間的互動,社區把居住人群精準細分為自燃型、助燃型、阻燃型等三類群體。根據興趣愛好、職業特點、工作單位等情況,培育運動、文娛、生活等42個有相似文化、頻繁互動和共同利益的主題組團,構建熟人化社區。
“我在這里住了10多年,感覺最近這一年認識了很多志趣相投的鄰居。沒想到退休生活這么美好,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說起社區的變化,笑容在鄭銀梅的眉眼間漾開,而這一切都源于未來社區的建設——家門口有許多活動室,平時可以唱越劇、彈古琴,她的老伴則每天都會去乒乓球室,與三五球友每天打兩場。有時候,老鄰居們還會一起唱卡拉OK。有什么事情,鄭銀梅在微信群里一吆喝,很多居民都爭相報名當志愿者。鄭銀梅笑稱,現在學員群都成了志愿服務群,只要社區有需要,大家是一呼百應。
甬江南側,和豐創意廣場的老廠房內,工業風的外墻,一排紅色的平房和白色的珍珠貝相映成趣。作為國內目前最大的工業設計與創意產業集聚區,和豐創意廣場入駐了120余家國內外知名創意設計類企業,集聚了4000余名年輕的新社會階層人士。
為增強社區凝聚力,打造居民、企業和睦互助的鄰里場景,和豐社區組建紅色黨建聯盟,廣泛吸引轄區企業、居民加入“紅管家”共治委員會,共治共享未來社區建設。
早在未來社區建設初期,社區25個兩新黨支部就眾籌了50余萬元的“紅創未來公益基金”,專項用于社區建設、鄰里關愛。
眾籌的不只是資金。2018年開始,社區整合轄區資源,推出“初心創投”行動,聚焦和豐區域企業、員工和周邊居民,圍繞創業創新、生產生活和公共服務,推行分眾式服務和眾籌式管理兩種方式。企業為居民提供資源,同時更好地享受社區服務。
在和豐社區,大大小小的商鋪有198家。從開業伊始,他們就能享受到與居民同等的服務。與此同時,居民在“荷蜂助手”小程序里,可以用積分兌換商鋪的各種福利,代金券、課程體驗券等。
這樣的小幸福,在和豐社區隨處可見。共同富裕,從來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可能是一場家門口的越劇表演,可能是刷身份證就能拿到的體檢報告,可能是“創業管家”的一條龍服務……
在盧燚看來,未來社區建設,需要居民、轄區企業、商鋪等多方力量“大合唱”,這是一場“愛”的雙向奔赴。未來社區的探索,正在不斷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