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五月花
摘 要
伴隨經濟恢復,六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中,四家均實現營收及凈利潤雙增長。但受行業調整、利率下行等因素影響,逾期率攀升、業績增速放緩依舊是當前面臨的挑戰
(資料圖)
文|嚴沁雯 張穎馨
編輯|袁滿
與經濟回暖保持同頻,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今年的第一份“成績單”較為喜人。
日前,包括陸金所控股(NYSE:LU)、奇富科技(原360數科,NASDAQ:QFIN)、樂信(NASDAQ:LX)、信也科技(NYSE:FINV)、小贏科技(NYSE:XYF)、嘉銀金科(NASDAQ:JFIN)在內的六家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公司,相繼披露了2023年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務業績。
與去年年報所呈現的情況有所不同,今年一季度,伴隨經濟恢復,金融科技公司業績回暖。在上述六家金融科技公司中,四家均實現營收及凈利潤的雙增長,且大部分公司貸款規模實現了穩步增長。
然而,受行業調整、利率下行等多重因素影響,逾期率攀升、業績增速放緩依舊是擺在部分金融科技公司面前的難題。在此背景下,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實現降本增效、發力海外市場等,成為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的“新驅動”。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下金融科技公司尋求不同的轉型方向,既是機遇,亦有不容忽視的風險與挑戰。
業績回暖,逾期抬頭
2023年一季度,金融科技公司的業績呈現修復跡象。與2022年同期對比,不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均實現了同比增長。
營收方面,陸金所控股、奇富科技和信也科技位居前三,一季度營收分別為100.78億元、35.99億元和30.50億元;凈利潤方面,一季度奇富科技以9.30億元領銜,陸金所控股與信也科技緊隨其后,分別實現凈利潤7.32億元、6.90億元。
來源:各金融科技公司財報
就業績變化情況來看,六家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中,四家公司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的雙增長。就凈利潤而言,樂信、小贏科技和嘉銀金科同比增幅均超過90%。其中,樂信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大增181%。
樂信CEO肖文杰表示:“隨著疫情結束,消費市場逐步復蘇、宏觀經營環境持續改善,消費金融迎來重要機遇期。一季度,我們堅持風險和數據雙輪驅動,收獲了又一個不錯的季度成績。”
“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經濟復蘇的跡象,第一季度消費者支出增加,并且GDP的增長好于預期。”小贏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唐越指出,“然而正如國家統計局所說,內需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牢固。我們看到個人金融行業的競爭加劇,在獲客方面面臨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憑借我們強大的業務彈性和執行力,我們第一季度的表現是非常令人鼓舞和驕人的。”
來源:各金融科技公司財報
值得注意的是,與2022年同時期對比,營收、凈利排名靠前的陸金所控股與奇富科技,是六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中“唯二”業績下滑的公司,營收分別同比下滑41.80%和16.69%;凈利潤則分別同比下滑86.16%和20.83%。
在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看來,當前金融科技公司的主要賣點是用戶流量,具備持續用戶生長能力的平臺更有優勢。“陸金所控股沒有對應的場景和流量平臺,而是將傳統金融產品在線化,只是提供了購買便利,吸附用戶還是依靠在線和傳統媒體廣告投放。現階段金融廣告投放受限大背景下,缺少流量入口的弊端就顯現出來。”
盡管同比下降幅度較大,但與2022年四季度對比,部分金融科技公司業績已有所改善。以陸金所控股為例,環比實現扭虧為盈。陸金所控股聯席CEO計葵生表示,信貸減值損失減少是季度扭虧為盈的主要驅動因素。財報顯示,2023年一季度陸金所控股信貸減值損失從2022年四季度的67億元下降到31億元,降幅超過50%。
需要指出的是,貸款逾期對金融科技公司凈利潤造成的侵蝕風險仍未解除。從資產質量指標來看,一季度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的M3+(90天以上)貸款逾期率出現抬頭現象。在此之中,陸金所控股M3+逾期率最高,為3.3%,較去年末提升了0.7個百分點;樂信排在第二(2.53%),與去年末持平。
不過,資產質量的隱憂并不僅僅存在于金融科技公司身上。有中小銀行高管透露,“雖然一季度資產質量呈現向好態勢,但從5月的數據來看,不良又有所反彈。總體而言,不良較之前有所下降,但仍處在高位。”
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選擇審慎經營,通過優化借款人客群機構改善資產質量。嘉銀金科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公司持續加大對優質獲客渠道的投入及不斷優化借款人客群結構,使觸達用戶的場景更加多元化、識別目標客群的效果更加精準。
據計葵生透露,一季度陸金所控股促成的新增無抵押貸款中,由優質借款人(風險等級R1-R3)貢獻的貸款量占比達82%,同比提升100%。“今年下半年公司核心業務指標將逐漸恢復,利潤或將在2024年逐步改善。”他表示。
小贏科技總裁李侃認為,“盡管競爭激烈,我們的優質借款人基礎仍在繼續增長。預計在今年余下的時間里,我們的風險表現不會出現大幅波動。”另據財報,小贏科技2023年一季度活躍借款人數量為152.37萬,較2022年同期的88.92萬上升71.4%。
貸款規模普增,
持續壓降資金成本
業績回暖之際,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貸款規模延續了增長態勢。
具體來看,陸金所控股依舊位列第一。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該公司促成貸款余額495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26.8%。財報顯示,截至3月31日,陸金所控股累計服務借款人達1940萬人,較2022年同期增長8.99%。不過,其一季度促成貸款額同比下滑65.3%至570億元,成為唯一在一季度促成貸款額未有增長的金融科技公司。
奇富科技以1713.02億元的貸款余額位列第二,與2022年同期對比,其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6.8%。同時,該公司一季度的撮合放款規模達到1094.6億元,同比增長10.7%,累計授信用戶同比增長15.6%。
“隨著宏觀經濟的溫和復蘇,今年以來我們經歷了需求的逐步回升,并實現了貸款規模的健康增長,超出了我們的預算目標。”奇富科技首席執行官兼董事吳海生說。
樂信的在貸余額則在今年一季度突破了千億元大關,以1070億元排在第三,同比增長28%;總用戶數1.94億,同比增長13.7%。
“美股中概股金融科技公司業績回暖主要受益于中國經濟復蘇,信貸需求有所回升。房地產的周期性頹勢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出現一定程度業績下滑,但這促使銀行探索新的金融業務,比如消費貸、信用貸,而金融科技公司擁有客戶流量。”盤和林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過去一年,無論是行業調整中貸款利率的下行,還是獲客成本的持續上漲,均挑戰著金融科技公司的經營能力,造成了業績的一定波動。今年一季度,金融科技公司著力于壓降資金成本,提高獲客效率。
“為了推動持續增長,我們進一步優化了客戶獲取渠道,并與現有合作伙伴部署了增強的RTA(實時接口)系統。這種努力應使我們能夠在尋求可持續增長的同時提高成本效率。大約56%的貸款是在輕資本模式、ICE(智能信貸引擎)和其他技術解決方案下實現的,這與最近的趨勢一致。”吳海生說。
嘉銀金科相關負責人亦表示:“本季度進一步深化與重點金融機構合作伙伴的合作關系,促成借款的資金來源及結構持續改善。同時,銀行類合作伙伴的放款比重在本季度持續增加,這些努力使嘉銀金科促成借款的平均資金成本繼續降低。”
另據樂信相關負責人介紹,持續改善的資產質量受到合作伙伴認可,該公司一季度助貸資金成本從2022年四季度的6.8%下降到6.6%,達到三年來最低水平。
尋找新“驅動”,挑戰幾何?
眼下,消費市場加速復蘇、利好政策頻出,消費金融迎來重要機遇期。艾瑞報告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1月,居民消費短貸超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占2019年同期的112.5%,顯現出顯著修復態勢,為消費信貸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
金融科技公司的業務情況亦有所印證。以陸金所控股為例,財報顯示,2023年一季度陸金所控股消費信貸余額296億元,同比增長39%;消費金融新增貸款占總新增貸款的比例為24%,2022年同期為11%。
在不久前舉辦的樂信2023合作伙伴大會上,肖文杰指出,消費金融十數年發展的歷程更像是“跑馬圈地、快速增長”,而現如今的行業機遇期,是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期,比拼的是各家公司的創新能力。
根據財報,樂信一季度電商業務GMV(商品交易總額)為11.3億元,同比增長68.8%,電商累計成交用戶數同比增長71.2%。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鞏固既有業務優勢的同時,部分金融科技公司開始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并初見成效。
部分金融科技公司試圖通過布局海外尋求突破。信也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憑借“立足本土、布局全球”的戰略,信也科技后發的國際業務實現快速增長,為公司整體業務指標上漲提供了二次驅動力。一季度,信也科技國際業務收入達4.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5.9%,占當季公司總收入的14.7%。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也科技國際化業務中,印尼市場貢獻了大部分江山,且該公司在印尼的交易規模已位居行業前列。此前的5月29日,據信也科技透露,原螞蟻集團國際業務CRO(首席風險官)顧鳴回歸信也科技,出任信也科技印尼業務CEO,直接向集團CEO李鐵錚匯報。
不過,在中國小微信貸機構業務創新合作機制發起人嵇少峰看來,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布局海外,既有挖掘新市場的機會,也面臨著法律與社會環境、國際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影響,風險、挑戰、機遇是并存的。
盤和林認為,行業的核心優勢有兩個,一個是科技,另一個是規模,兩者缺一不可,對于金融科技公司來說,如何實現規模是其未來發展焦點。“部分金融科技企業背靠互聯網平臺,但另一些沒有流量的持續加成,對于沒有流量輸入的金融科技公司,則需要想辦法以特色金融服務來獲取用戶流量。”盤和林表示。
此外,將科技輸出作為重點亦是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的著眼點。在嵇少峰看來,金融科技公司向輕資本轉型既是無奈的選擇又是必須的選擇,技術輸出型與過去直貸或主導型助貸的做法相比,與金融機構的話語權明顯變弱,盈利能力更是大幅度下降,經營壓力有增無減。
“但是,科技是生產力的第一驅動力,金融科技仍是傳統金融的希望,相信經過市場與政策的洗禮,有生命力、有創造力的科技公司會迎來更大的機會。”嵇少峰說。
炒股開戶享福利,送投顧服務60天體驗權,一對一指導服務!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