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板內地震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地質構造復雜、強震頻發,是地震科學研究的熱點區域。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簡稱:一測中心)堅持把青藏高原作為研究對象,近30年連續開展青藏高原地震監測和科學研究,致力于探索和揭示大陸強震機理,以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優良作風,于1997年被中國地震局(時稱國家地震局)授予“英雄監測隊”稱號,激勵著地震監測人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專業守護地震安全。
【資料圖】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西藏地區臺站分布相對稀疏,川藏鐵路等重點生命線工程迫切需要更高水平的地震安全保障。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一測中心圍繞服務高質量發展深刻檢視問題和不足,秉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念尋找事業發展突破口,充分利用地震監測專業優勢和青藏高原作業豐富經驗,把提升監測能力作為主題教育專項行動,積極參與“西藏地震監測能力提升項目”,為西藏地區新建的35個測震臺站和20個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點踏勘選址。
青年突擊隊員在西藏日喀則海拔約5100米的山區架設GNSS觀測儀器
本次作業覆蓋西藏全境,點位之間路途遙遠,部分點位分布在無人區,設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點位共27個,具有海拔高、作業難、風險高等特點。困難與挑戰并重,讓勘選工作成為了秉持“英雄監測隊”歷史傳承、培育防震減災事業情懷的“練兵場”。一測中心依托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組建青年突擊隊,把“精神譜系”傳承融入到急難險重任務中,鼓勵引導青年干部勇于“自找苦吃”,不斷在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中激揚青春、增強本領,更好以初心砥礪使命、以事業標校成長,把所學所長轉化為造福人民的實際行動。
青年突擊隊員在西藏阿里海拔約5400米的山區架設測震儀器
讓追求卓越成為一種習慣
榮譽,堅定信心、激勵斗志,讓人們在崇尚榮譽中養成追求卓越的習慣,不斷成就有價值的人生。“英雄監測隊”精神對于一測中心而言,是傳承的榮耀,也是一種追求卓越的習慣,在青藏高原作業中酣暢淋漓地展現。青年突擊隊堅持登高必自、行勝于言,以具有高原監測經驗的隊員為骨干,分為4個作業組,在周密制定方案、合理規劃行程,做好充足準備后,于6月底向著“世界屋脊”出發,在地勢險峻的山川高原開啟了奔赴遼闊山河的踏勘選址征途。
青年突擊隊員在西藏昌都連夜開展測震選址觀測
臺站需要建設在完整的基巖上,選址既要考慮的是環境干擾的影響,也要兼顧交通、通信、電力等因素?!疤た边x址工作最能體現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特別是新建的測震臺是無人值守臺站,每一個點位的確定都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既要確保數據的可靠性,也要考慮到后續的觀測和運維的便捷。”領隊余大新與隊員們共同確定了選址原則。更高的工作標準,在西藏高海拔地區意味著更嚴峻的身體考驗。隊員們常常為了尋找一塊完整的基巖,勘選到一個理想的場地,背負儀器徒步走遍設計點位方圓幾公里,上山下山十余次,嚴謹細致開展試驗性觀測。歷時1個月,踏勘選址工作全部完成,其中,測震臺站選址在滿足項目建設Ⅱ類臺標準的基礎上,80%以上達到了Ⅰ類臺標準。
青年突擊隊員在西藏那曲海拔約4600米的山區調試儀器
在世界屋脊走出一條初心之路
在西藏地區作業,常常需要搶抓“窗口期”,與時間賽跑,踏勘選址工作要為后面的臺站建設擠出時間。6月至7月,西藏正值雨季,給踏勘選址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在藏南地區,設計點位主要沿喜馬拉雅山脈布設,落差起伏較大,海拔自2000米左右上升到5000米左右,連續的降雨加之較大的溫差,部分隊員們冒雨作業而不慎感冒發燒,但仍然堅持不退縮,用櫛風沐雨、夙興夜寐的實際行動贏得了時間,換來了效率,高標準完成了踏勘選址工作。
青年突擊隊員在西藏林芝冒雨架設測震觀測儀器
“青藏高原作業是一測中心近30年的歷史傳承,前輩們在這里勇闖無人區,遇到過大雪封山,也有過鑿冰飲水。”隊員們樂觀地說,“他們的足跡和故事激勵著我們克服困難,笑迎挑戰。”面對地震預測這個世界性科學難題,一代代地震監測人從征服“世界屋脊”的地震監測開始,向著地震科學研究的“高峰”不懈攀登,走出了一條“防震減災 造福人民”的初心之路。如今,年輕的隊員們沿著前輩的足跡繼續出發,以“一輩子干成一件事”的執著,接續歷史、傳承榮譽,在地震科技創新的征途中勇攀高峰。(彭揚/文 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供圖)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