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是我國古詩的最簡形式(僅四句)。南北朝就有了,但作為一種詩歌體裁,它完善定型于唐朝。絕句表明了一首完美的詩所能達到的濃縮極限。
我們知道,時間有春夏秋冬四季,空間有東西南北四方,城墻有四門,房屋有四角。“四”這個數字,代表著周而復始一個輪回,是向度結構的最小單位。就詩來說,唯有四句,才能形成語言的上下對偶、前后照應;才能達到音韻的抑揚起伏、自然流轉;才能運用比興、虛實等多種筆法,才能照顧形與神、情與理各個方面;才能囊括起承轉合的格局。因而,絕句成了很多詩詞愛好者和職業詩人創作中經常運用的一種詩歌體裁。
(相關資料圖)
我想,童心猶存、詩情常在的彭岷勝老先生是十分喜愛絕句詩并身體力行地積極創作這種詩體的愛好者。
《柳堤清韻》全書共收集詩詞約215首(篇)。其中,絕句有130首(七絕101首、五絕29首),占全書總篇目的60%。這說明,絕句在《柳堤清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認為,無論從量還是從質方面論,絕句在詩集中都雙雙占優。它可讀、可誦、可品,具有熾熱的詩情、濃厚的詩意、甘醇的詩味。簡而言之,在《柳堤清韻》中,它是最美的。
《柳堤清韻》中的絕句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形象美。如《云門山寺》(藏頭詩):“云淡風輕景色幽,門迎墨客聚詩樓。山花溪水情懷暖,寺內鐘聲幾度秋。”詩中形象的巧妙組合,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前一句概括寫景,接著寫詩人進入寺門,在優美的景色里聚會,心情自然是愉悅的。這里,有人、有物、有景。第三、四句又回到景中,先外后內。最后由寺內悠揚的鐘聲想到它的歷史悠久和靜雅的環境,給人一種幽靜恬美的感覺。全詩緊扣“景色幽”三字來寫。
又如,《五絕·秋游二》:“秋日艷陽天,和村現眼前。蘭亭留倩影,蜂蝶舞蹁躚。”短短四句,二十個字,口語一般通俗易懂。作者通過視覺和切身感受,用“蘭亭留倩影”,表現對美麗鄉村——和村的贊美和留戀之情。
《柳堤清韻》中的很多絕句都能用形象來構思謀篇,營造詩意。詩中的形象看似平常,卻具體可感、可觸,具有美學意義。這些看似零散的形象,經過作者別出心裁的剪輯、組合,再加之用主線的巧妙串聯,便形成了詩的美感。
二是情思美。這類作品主要體現在離別、聚會以及懷念的絕句中。如《七絕·摯友》:“京華往事未成煙,歲月情懷總掛牽。把盞秋風同一醉,斜陽芳草勝從前。”朗朗上口,一氣流走。既有形象,又有情致,第一、二句給人一種京華往事還在心中、過往歲月猶縈心懷的感慨。尤其第三、四句很有詩味:既交代了時令(秋日傍晚),又點出了與摯友相聚把盞的環境和眼前景色(秋風、斜陽、芳草),在這樣的時令、這樣的景色中與友人把盞言歡同飲,自然是百感交集。它既有對白駒過隙般的時光流逝的由衷感嘆,又有對今朝勝往昔的無限感慨。再如《同窗聚會》:“彈指春秋一瞬間,韶城闊別又回還。童真往昔依稀夢,品茗圍臺話未閑。”同窗聚會,原本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常事,但經作者這么一寫,就在平常中顯得不平常。你看,過去的時光、童年的往事還像夢一樣依稀可見,成為席上品茗的不盡話題。這里,有對昔日同窗之情的留戀,又有對當下時光的珍惜。這種情思是美的,具有共同的審美價值。
請看《七絕·悼念李文詩翁》:“翹楚詩朋駕鶴西,悲風苦雨杜鵑啼。銀球韻律長留恨,夢念師恩落淚凄。”先寫悲情,再敘懷念。寫悲,不寫自己如何悲,而是借“悲風”“苦雨”“杜鵑啼”來抒發悲情;敘懷念,選取兩件具有典型性的小事——打球、切磋詩藝來表現自己與逝者生前深厚的師生情誼,然而,現在這一切都一去不復返了。那種悵然若失、愈悲愈憶、愈憶愈悲之情,便在作者心中肅然而起,百感交集。詩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感情是詩的生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彭老先生深諳此理。他的五言和七言絕句大都寫得情意深長,耐人尋味,具有“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況味。
三是意境美。《柳堤清韻》有很多可讀性較強的詩篇,它們大都有著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意境。我認為,最為突出的當推其中的一組“謎語詩”。我以為,詩集中的謎語詩其實就是詠物詩。作者把所詠之物當作謎底“隱藏”了起來,可見用心良苦。這是一組通過某種具體的實物來開掘它的屬性特征,寄托作者在這些屬性特征中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歌頌或諷刺等不同態度,從而達到了使詩歌較為含蓄、較有神韻的境界。讀者如果在讀了這些謎語詩后,能毫無障礙地猜出它的謎底來,那就說明詩是寫得很到位的,就是說,它不僅有形,而且有神,形神兼備,還有作者的某種寄托。我讀這些謎語詩的情況就是這樣(盡管作者把謎底附在了書后,但我讀完一首詩后,并不去翻看,而是根據詩句所提供的線索和蘊含的信息去猜想謎底;結果證明,我每次猜想出來的謎底都與作者給出的答案一致)。
如《七絕二》:“蜂蝶為媒云寫畫,人前亮麗耀光華。甘霖沐浴君嬌艷,春色融融入萬家”(花)。通過“蜂蝶”(關鍵詞)、“甘霖”、“春色”等的組合,來狀寫“花”,有形,也有神,同時,還表達了作者對花的喜愛之情。
又如《七絕四》:“君臨大地寂清秋,云淡星稀樂自留(由)。圓缺陰晴多變幻,惹人歡笑惹人愁”(秋月)。這里,“云淡星稀”和“陰晴圓缺”是關鍵詞。有境、有意,意由境生,境由意出,意境優美。
類似的還有《七絕六》:“車炮無聲馬斷糧,行游紙上(楚河漢界)有文章。與君對弈多情趣,哲理人生自品嘗”(下棋)。作者寫了大量關于象棋的詩,其中不乏對人生哲理的感悟——棋如人生、人生如棋,此首便是。
又如《七絕五》:“王嬙當日別家邦,萬縷愁思前路茫。一曲鄉音君作伴,胡笳聲響斷回腸”(琴)。這首詩,愁緒縷縷,情思綿綿;有形象,有寄托,有詩意(表達一種在凄婉哀傷的情境中與對象的不離不棄,可以指物,也可以指人),是一首成功的七絕之作。
意境美是詩詞創作所追求的大美、至美,也是衡量一首詩歌、一闋詞質量高低、優劣的標尺。《柳堤清韻》中的絕句十分注重對詩的意境美的執著追求和精心營造。我們讀其中的五言、七言絕句,確實看到了作者在這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嘗試以及取得的可喜收獲。
綜上所述,《柳堤清韻》中的絕句詩簡潔精煉、清新雋永、通俗曉暢,具有形象美、情思美、意境美的特色。如果說《柳堤清韻》是一曲華美的樂章,其中的絕句詩就是一串美妙、悅耳的音符;如果說它是一篇美文,絕句詩就是其中的金句;如果說它是一段歡騰著、流淌著的詩詞小溪,那么,在閱讀的春風吹拂下,它就會在我們的心湖上泛起層層美麗的浪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期盼彭岷勝老先生在詩詞創作路上,堅持自己的風格,不斷吸取古詩詞的“源頭活水”,老當益壯,行穩致遠;進一步在絕句詩的立意、跳脫、靈動上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定能創作出包括絕句在內的更多、更精、更美的詩詞作品,我們相信并且充滿著期待。
最后,我謹以一首詩作為結尾:
讀彭岷勝先生《柳堤清韻》(七律)
柳堤三月拂東風,清韻華章聽不窮。
春水紅蕖江畔燦,秋霞丹橘苑邊豐。
誰家巧作動情語,何處高懸炫目虹?
回首詞林百千手,韶音曲曲一詩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