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網站8月10日消息,美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 (Avril D. Haines) 當天發布了2023年美國《國家情報戰略》報告。海恩斯在報告的前言致辭中稱:“自美國發布第一份《國家戰略報告》已經過去了20年,戰略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面臨著一個日益復雜和相互關聯的威脅環境,其特點是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戰略競爭”,將所謂的中國以及俄羅斯威脅,當成美國制定情報戰略的最重要背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海恩斯 圖源:美聯社
不過,無論是美國2023年《國家情報戰略》本身,還是外媒的相關解讀,都反映出美國轉移國內矛盾的企圖,以及美國在維持全球霸權上的乏力。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稱,2023年美國《國家情報戰略》為美情報界未來四年提供了戰略方向,報告中列舉了六個目標,稱反映了美國當前戰略環境中的關鍵要素。六個目標包括:為加強戰略競爭而定位情報界;招募、發展和保留有才華的員工,并加強情報系統的統一性;提供可操作和創新性的解決方案;擴大和加強合作伙伴關系,促進合作伙伴多樣化;擴大在跨國挑戰方面的情報能力和專業知識;增強彈性。
2023年美國《國家情報戰略》報告
美國情報界正在擴大職權范圍 《國家情報戰略》體現拜登意志
據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網站的介紹,國家情報總監是美國情報界的負責人,負責監督和指導國家情報計劃的實施,并擔任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土安全委員會的主要顧問,總統在參議院的建議和同意下任命國家情報總監。
因而海恩斯所發布的2023年《國家情報戰略》一定會展現拜登政府的意志以及需求。美媒分析指出,該戰略正式確立了拜登政府自上任以來一直強調的廣泛主題,包括:供應鏈、流行病、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和毒品販運等。
法國廣播電臺的相關報道,也印證了這一點。報道稱一位美國高級官員說,為拜登總統及其高級顧問準備的每日情報簡報曾經以恐怖主義和中東問題為主,現在則經常涉及中國、人工智能、氣候變化的地緣政治影響,以及半導體芯片等話題。
該戰略還賦予情報部門在支持美國國家“彈性”方面發揮更廣泛的作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報道中指出,“彈性”這個概念包羅萬象,從關鍵基礎設施免受網絡攻擊,到為大流行的新疾病提供早期預防,再到供應鏈脆弱性的預警都涵蓋其中。而這凸顯了美國情報界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轉變,從關注短期的恐怖主義等國家行為轉為關注長期的系統性問題。而這也推動了情報界正在擴大其職權范圍。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網站還在8月10日發布的新聞稿中指出,《國家情報戰略》不僅是國家情報總監一人的看法,它反映了18個美國情報部門領導人的意見。
《國家情報戰略》中指出,情報機構組織是一個綜合體,由18個行政分支機構和組織組成。國家情報總監是情報系統的領導者。18個分支機構包括:兩個獨立的機構,即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和美國中央情報局。7個美國政府其他部門下轄的機構,即美國能源部的情報和反情報辦公室、國土安全部的情報和分析辦公室、美國海岸警衛隊的情報和反間諜部門、司法部的聯邦調查局、緝毒局國家安全情報辦公室、美國財政部的情報和分析辦公室、美國國務院的情報和研究局。此外還有9個受美國國防部情報和安全部副部長指導及監督的部門,即美國國防情報局(DIA)、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NGA)、美國空軍情報局、美國海軍情報局、美國陸軍情報局、美國海軍陸戰隊情報局、美國太空部隊情報局、國家偵察辦公室(NRO)。
無論是拜登在美國大選年來臨之際,基于選情的考慮,還是美國龐大復雜的情報系統基于自身權力擴大的需求,都導致了美國國家安全概念的泛化,以及不斷抹黑渲染“中國威脅”,為自己謀取政治利益制造“靶子”。
惡意渲染“中國威脅” 重燃國家目標感
美國2023《國家情報戰略》在開篇的“為加強戰略競爭而定位情報界”中就把中國當成了“靶子”,報告稱中國是“美國唯一一個既有意圖重塑國際秩序,并在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方面越來越(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競爭對手”。該報告認為,俄烏沖突爆發后,莫斯科對歐洲和歐亞地區安全秩序構成了“最直接和持續的威脅”,并且是“全球破壞(活動)和不穩定的根源”,但“缺乏中國那樣的全方位能力”。
美國的情報頭子們在報告發布的當天也第一時間跳出來為此站臺。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比爾·伯恩斯稱:“國家情報戰略闡述了我們必須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以解決從中國競爭到氣候變化等問題”。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保羅·中曾根稱:“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意圖和行動需要情報部門”。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雷(Chris Wray)稱:“我們的祖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和威脅,包括中國堅決重塑國際秩序”。
但事實上,《國家情報戰略》本身就暴露了美國情報界在抹黑中國上的自相矛盾。CNN在報道中指出,報告強調了美國面對的最大風險是跨國問題產生的次生災害,例如,氣候變化造成的糧食和能源安全問題可能會引發內亂,以及非正常的移民潮,從而觸發地緣政治熱點。而這不能說是由哪一個國家造成的。
報告稱“由于氣候變化、毒品販運、金融危機、供應鏈中斷、腐敗、新發和反復發生的疾病以及新興和顛覆性技術的影響,世界正面臨著更加頻繁和嚴重的危機”,還說“這些跨境挑戰越來越多地與傳統的以國家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和安全挑戰相互作用并加劇,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
按照報告所說,既然美國面臨的最大風險不是中國造成的,那為什么認為中國是最大的“威脅”、中國是美國的對手?觀察指,無非是美國在應對全球性問題不利之下,為推卸責任的“甩鍋”罷了。
強調非國家行為者的作用 須警惕美國情報界的滲透
《國家情報戰略》在其第4個目標“擴大和加強合作伙伴關系,促進合作伙伴多樣化”中特別提到,“從公司到公民社會組織,這些行動者的想法、創新、資源和行動越來越多地塑造著我們的社會、技術和經濟未來”,所以美國的情報部門要加強和這些“非國家行為者交換信息”,讓他們成為“捍衛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最佳實體”。
美國公共事務衛星有線電視網(C-SPAN)8月10日報道稱,美國國家安全局長保羅·中曾根 (Paul Nakasone) 敦促國會在2023年底到期之前迅速重新授權《外國情報監視法》第702條“拯救生命并保護祖國”。該條款賦予政府出于國家安全目的對美國境外的外國人進行有針對性的監視的權力。
保羅·中曾根 圖源:美國公共事務衛星有線電視網
由此可以預見,美國情報界未來將進一步加強非官方層面的情報滲透,而科技相關領域,必然是美國情報界的重點。《國家情報戰略》中指出,“長期以來,在技術和創新方面的領導地位一直支撐著我們的經濟繁榮和軍事力量,這對于戰勝我們的競爭對手、促進我們的利益和維護民主至關重要”。
近期,我國國家安全機關破獲一起美國中央情報局間諜案。目前披露的案情可知,犯罪嫌疑人系我某軍工集團工作人員,其在海外留學期間就被美情報組織盯上,并滲透。
所以究竟是誰是國際社會的安全威脅?又是誰在擾亂全球的供應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此前曾指出,美方發布各種版本的報告,反復炒作“中國威脅”,污蔑、抹黑、攻擊中國,不過是為自己擴張軍備、維持霸權找借口。美方執意將中國作為最嚴重的地緣政治挑戰和競爭對手,全方位打壓遏制,才是中美關系緊張的根本原因。
作者 | 段曉卿,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