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商戶門前環境秩序有問題,只要掃一掃墻上的二維碼就可以通過手機進行上報反映。余姚市在文明創建工作中充分發揮數字化智慧管理功能,同時發動群眾、網格拉練,在全市推出“一掃七治”行動,形成全方位、常態化長效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4000多家商戶賦碼納入“門前三包”
5月24日,在余姚市南雷南路、舜水南路到南濱江路段,記者看見每家商鋪旁邊的墻面上,統一掛著“余姚市市容環境衛生環境公示牌”,內容包括責任要求、責任單位、責任人、監督電話等。公示牌上還附有一個專屬監督二維碼,記者用手機一掃,便馬上登錄了“門前三包”智慧管理平臺。如果門前有臟亂差的問題,都可以拍照上傳反映。
就在最近,該“門前三包”智慧管理平臺接到市民反映:鳳山街道三官堂路上,一家采耳館的門面招牌存在超面積且遮擋二樓三樓窗戶、影響消防安全的問題。執法部門當即趕到現場,通過調查立案后,依法進行了拆卸整改。
“平臺上傳證據后,反映信息會馬上轉發給屬地綜合行政執法中隊、屬地街道等職能部門,執法人員會第一時間到現場進行處理。”余姚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容科科長陳暉說,平臺還對每一戶商家開通評分獎懲機制。
此外,針對市區20條夜間經濟相對集聚路段的管理問題,執法部門增設了夜間掃碼打卡點位,以強化重難點點位的夜間市容秩序監管。
據了解,自2020年8月余姚市推出“門前三包”智慧管理平臺以來,截至目前賦碼店鋪已達4072家,評分覆蓋率達90.7%。
數字化賦能“一掃七治”長效機制
為了全方位形成長效治理模式,余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掃七治”工作,助力文明城市創建。
在蘭江街道新西門橋下,記者看到橋下空間被做成了停車場。入口處設置了道閘,納入環衛管理,場地十分干凈。“這里原來是衛生死角,堆放了許多雜物,僵尸車長年停放。”附近小區居民徐國立說,整治后既方便了群眾停車又美化了環境。
在陽明街道姚洲大橋下,記者看到,這里的橋下及旁邊空間正在改造停車場。“你看這里原來是一個花鳥市場,我們通過無人機航拍發現,老舊的市場里雜物成堆,為此我們進行了改造。”陳暉說,從去年開始啟動花鳥市場搬遷工作,一個嶄新的停車場即將建成。
“我們通過開展‘一掃七治’環境秩序整治行動,將橋下空間、衛生死角、斷頭路斷頭河等臟亂差部位進行了全方位治理。”余姚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葉云炯告訴記者,“一掃”就是開展一次大清掃,從今年1月開始到3月20日,在余姚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一次階段性清掃。接下去還將持續進行,形成長效。“七治”則是治垃圾、治違建、治揚塵、治秩序、治行業、治綠化、治工地。
綜合行政執法部門與聯通公司合作,一個月開展一次全域范圍內的衛生遙感,以便更好地發現問題。同時,每個綜合行政執法中隊都有無人機定期航拍巡查,并利用40多套城市高空瞭望系統進行時實動態監管。
除了綜合行政執法部門的管理,處于城郊區域的鄉鎮也根據自身特點開展文明創建行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比如泗門鎮,針對主干道、村社居民區亂停車問題,在交警中隊加大車輛疏導和執法的同時,在主要區域引入“智慧停車”模式。充分利用閑置地塊、合理增設停車位。針對鎮村環境衛生臟亂差問題,鎮政府牽頭優化鎮村聯動保潔方案,結合市場化運營方式,因地制宜提升環境秩序整治效果。
通過數字化賦能,形成長態化治理機制,余姚在全域文明創建、環境秩序治理上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