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干工程很辛苦,但每當看到自己圖紙里勾畫出的模型最終變成一棟棟高樓,那種滿足和幸福是‘爆棚’的。”面對記者的采訪,白思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很難相信,這個瘦小、爽朗的“弱女子”已經在艱苦復雜的建筑一線,度過了九個年頭。
2014年,白思敏走出校門來到中建四局一公司清遠華府二期項目做技術員。白天,她在烈日下跟班作業,背著儀器、扛著卡尺參加技術放線抄平;晚上,她回到辦公室不忘抓緊時間學習圖紙和技術規范。這樣一干就是三年,她也從一名工地“小白”成長為骨干“白姐”。
2018年,白思敏收到公司調令參加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一期項目建設任務。這時,她的寶寶剛滿三個月。一邊是自己渴望已久的項目,一邊是割舍不下的親情,她猶豫再三后決定,“帶著兒子做項目。”她帶領技術團隊加班加點細化施工方案,在繁重的工作下還要照顧孩子,一天四次往返家中給孩子喂奶,“那段時間確實辛苦,有時抱著孩子就睡著了。”最終,她帶領團隊日夜兼程,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用11個月的“極限時間”完成校區首批工程交付使用,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成可能。
白思敏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從技術一線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白思敏,最懂得年輕技術員的辛苦和不易,參加工作9年來,她通過“導師帶徒”制擔任導師,帶出8名徒弟,其中5人已成長為項目技術負責人。秦傳明是白思敏的第5位徒弟,在師傅的影響下,不到兩年便從一名技術員成長為項目技術負責人,“我初次接觸技術工作時,難免會陌生,師傅諄諄教導我如何開展工作,讓我在新環境中多了一分踏實,少了一份迷茫,多了一分自信,少了一分怯懦。”
作為廣東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核心成員之一,白思敏立足建筑本業,牽頭負責將“建筑廢渣再利用”列為創新工作室研究課題之一,將建筑廢渣制作成灰砂磚,“變廢為寶”。
她積極探索推動裝配式智能建造,并取得豐碩成果,先后榮獲“廣東省土木建筑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詹天佑故鄉杯獎”“2021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國家優質工程獎”。她注重學術研究,根據自身裝配式專業知識儲備,參編了廣州市地方標準總結形成QC成果,獲得省級一等獎1項、國家級二等獎2項。
2023年4月,白思敏調任白云機場三期龍口-小布安置區項目,該項目是廣東省重點民生工程,于4月12日完成首批共295套安置房移交回遷村民。她作為項目技術總工,用科技筑造未來“智慧家”,“建證”千余名村民的回家路。2022年,她憑借出色的業績和優異的表現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廣東省先進女職工。
(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 梁鴻杰 通訊員 陳姝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