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年來,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堅持重實效、強實干、抓落實,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新時代秀美宜黃建設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建設美麗宜黃和生態文明強區,努力走出具有宜黃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堅決扛起保護南方秀美山水的責任。探索“兩山”互通機制,推動在全縣范圍開展省級鄉鎮兩山基地創建。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探索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環境管控機制,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提檔升級。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狠抓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全面開展整改“回頭看”,對照反饋的問題,認真分析整改落實情況,分類施策,逐條“銷號”,全面清零。
堅決擔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使命。堅持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系統治理和修復,努力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該縣生態環境局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科學推進大氣污染、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探索“補植復綠”生態環境損害替代修復機制,建立生態損害賠償簡易評估制度。據統計,今年1月初至6月30日,宜黃縣優良天數比例為99.44 %,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100%,無劣V類水體;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總體穩定。
堅決落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加快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把宜黃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近年來,宜黃縣大力引導農戶因地制宜發展竹蓀菇等食用菌種植,采取“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經營模式吸納農戶,擁有竹蓀菇生產專業合作社10余家,竹蓀菇種植專業戶和熟練菇農達2000多戶,有近200名竹蓀菇產業經紀人提供竹蓀菇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始終把發展雜交水稻制種作為宜黃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的首要選擇和第一目標,先后出臺多項有力舉措,促進農作物制種業持續健康發展,制種規模一直保持在30000畝以上,生產各種優質雜交稻種600萬公斤左右,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劉安祥、尹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