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記者從“云南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新型城鎮化專場發布會上獲悉,十年來,全省城鎮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實現了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鎮的重大歷史性轉變。
滇中城市群發展取得新突破,集聚了61.47%的地區生產總值,成為推動我省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和引擎;累計建成和在建公租房91萬套,約300萬住房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2022年全省計劃籌建6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
城鎮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去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1.05%
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陸曉龍說,十年來,全省城鎮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城市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取得新突破。圍繞高效平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目標,全面放開城區戶口遷移政策,取消昆明主城區落戶限制;發揮政府保障作用,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確保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落得下、融得進、有配套”。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1.05%,比2012年的38.47%提高了12.58個百分點,實現了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鎮的重大歷史性轉變。
滇中城市群發展取得新突破。云南圍繞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加快滇中城市群一體化建設,一小時通勤圈基本形成,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經濟穩步增長,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力量。滇中城市群以全省28.3%的國土面積,集聚了61.47%的地區生產總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已成為云南生產力發展布局和產業集中生產的核心區域,是推動我省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和引擎。
邊境城鎮建設取得新進展。云南圍繞筑牢祖國西南安全屏障的光榮使命,加快推動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并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25個邊境縣(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984.8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從2012年的9.81%提高到了目前的11%。
城鎮品質得到新提升。“十三五”期間,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提高了9.79和14.88個百分點,城鄉公共廁所臟、亂、差面貌得到徹底改變,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廁所革命”成效顯著,城鎮品質逐步提高。同時,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7座、全國文明城市9座、國家衛生城市15座、國家森林城市6座。
城鄉融合發展取得新成就。推動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人才要素向鄉村流動,促進優質教育、醫療、社保資源在城鄉間共享,助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不斷完善農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權分置”制度,初步建成了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走出了一條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的城鄉共同富裕道路。目前,全省所有鄉鎮及建制村通硬化路率、直接通郵率達到10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從2012年的3.89:1下降到2021年的2.88:1,城鄉差距不斷縮小。
產業先行帶動發展
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張杰介紹,省農業農村廳在培育壯大特色產業示范鄉鎮、建設美麗鄉村、加強鄉村治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鄉村產業加快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呈高質高效發展態勢。茶葉面積從2012年的584萬畝增加到2021年的740萬畝,產量從27萬噸增加到49萬噸,增幅分別達27%、81%;水果面積從2012年的630萬畝增加到2021年的1151萬畝,產量從581萬噸增加到1200萬噸,增幅分別達83%、107%;蔬菜面積從2012年的1275萬畝增加到1913萬畝,產量從1471萬噸增加到2935萬噸,增幅分別達50%、99.5%。花卉面積和產值增速居全球第一,占據全國70%的市場份額,咖啡產量占全國98%以上,茶葉、天然橡膠、核桃、澳洲堅果、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保持全國第一。全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經營性資產的村占比從2012年42.6%提升至2021年99.8%,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基本消除。2021年,有經營性收入的村13690個,其中,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占95%以上。
鄉村建設加快推進。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完成村莊規劃試點省級217個、州(市)級32個、縣級645個。2018年至2021年,全省累計改造建設農村衛生戶廁390萬座、公廁1.7萬座,實現每個行政村所在地都有一座以上衛生公廁,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從2012年的31.4%提升至60.4%,提高29個百分點。鄉(鎮)鎮區、村莊生活垃圾治理率分別達99.3%和98.4%,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27.94%,收集處理率達8.3%。加快建設生態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全省創建評定省級美麗鄉村300個、州市級1068個、縣級1350個,其中有55個鄉村入選中國美麗鄉村。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約300萬住房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
云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經濟師汪巡說,近年來全省城鄉建設領域新型城鎮化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城鎮承載能力穩步提升。2012年以來,全省累計實施城鎮棚戶區改造109.64萬套,完成投資2612億元,約330萬群眾“出棚進樓”圓了安居夢;全省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9600個,完成投資258億元,惠及群眾72萬戶,形成了玉溪市紅塔區、峨山縣和紅河州開遠市等城市更新經驗;全省“十四五”期間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6706個、55萬戶,其中:2021年到2022年底,全省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937個、37萬戶,2023年計劃改造近2000個、18萬戶。
住房供應體系逐步完善。十年來,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完成3.32萬億元,城鎮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積提升至40.7平方米,共提供商品住宅279.6萬套,滿足了近805.34萬居民多層次的住房需求。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和在建公租房91萬套,約300萬住房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積極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2022年全省計劃籌建6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
城鎮風貌特色不斷彰顯。與2012年相比,全省城市綠地面積提升2.26萬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升3.52平方米、城市綠地率提升8.13%,累計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縣城、城鎮)37個,省級園林城市(縣城、城鎮)48個,總數達到85個。通過三年行動,力爭全省新增城市園林綠地面積5000公頃以上,努力實現城市“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打造一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生物多樣性友好、特色鮮明的綠美城市。
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2012年至2021年,全省通過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共解決269.27萬戶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問題。2019年開始實施農房抗震安居工程,截至2021年,全省共計實施農房抗震改造41.73萬戶。2022年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計劃實施10.62萬戶,現已開工9.04萬戶,開工率85.12%。經過改造農房經受住了近年數次地震檢驗,成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保命房”。
同時,全力推進爛尾樓清理整治,自2020年3月以來,按照“一項目一方案”要求,逐一對爛尾樓項目進行問題分析,爛尾樓清理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解決了50多萬購房業主、回遷戶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