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改簽”涉及消費者的權益維護,事關消費體驗,也涉及商家效益。如何平衡經營者和消費者買了電影票后沒時間了,不想看了,能否退票或改簽?近日,“電影票不能退改簽屬霸王條款”的話題沖上熱搜。9月21日,江蘇省消保委發文表示,電影票具有時效性質,若消費者隨意退改,經營者將面臨電影票無法二次售出的風險。但無論是單方取消交易,還是因各種原因變更觀影時間,都屬于可以預見的正常市場經營風險,這種一刀切式的“不退不改”實則是將風險全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有違公平原則。
現實生活中,許多觀眾都遇到過這種情況,買好電影票后由于種種原因無法觀影,但電影票“不退不改”的規定,讓消費者花的錢打了水漂。
雖說對電影院來說,電影票“退改簽”帶來人員和資金成本上升,對影院排片和上座率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經營者可以收取一定的“退改簽”費用,可以綜合考慮消費者“退改簽”電影票時間的早晚、對于電影票再次銷售影響的大小,制定并施行差異化的“退改簽”收費標準,有條件地允許消費者“退改簽”電影票。例如,早在2019年,深圳市消委會、市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就已推出國內首個電影票“退改簽”行業自律標準。其中明確,根據消費者“退改簽”時距離電影開映的時間實行“階梯式”退費,手續費最高不超過票價的30%,24小時以上免收手續費。這種做法既能維護消費者的真實消費意愿,又能有效避免市場資源浪費,達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和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
電影票能不能“退改簽”,涉及消費者的權益維護,事關消費體驗,影響消費者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也是考驗經營者商業價值和商業倫理的“試金石”。對于時效性強的觀影來講,的確也有商家不可挽回的時間成本和效益考量,但是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彌補措施并非難以企及,中國高鐵早已推出的分時退換票,對于電影票的“退改簽”可能具有借鑒意義。如何平衡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才是影院系統最重要的一環。既要呵護消費者的真實消費意愿,又要有效避免市場資源的浪費,這需要經營者拿出智慧和勇氣來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