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致富領頭雁,得先做給群眾看,才有群眾跟著干。產業要發展更需要把群眾的力量集中起來,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進而做大做強,實現共同富裕。在“自家富”后帶動“鄉親富”,使楊開良在引領群眾發展蔬菜產業的道路上,逐漸贏得了信任與追隨。從傳統農民到“包工頭”,到建成千畝“蔬菜工廠”的現代“新農人”。2017年9月,楊開良看準發展蔬菜產業的路子,成立了施甸華良蔬菜有限公司、紅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云良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并在公司任董事長、在合作社任理事長。從此,他便一直奔走在帶民致富、為民謀發展的路上,帶領群眾一起致富奔小康,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大王”。保山市施甸縣舊城鄉的楊開良,實現了用現代化農業讓家鄉富起來、鄉親“錢袋子”鼓起來的夢想。
施甸縣委書記周耀泉在舊城調研時表示,蔬菜產業是施甸縣傳統農業的優勢品牌,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全縣要堅持圍繞當地蔬菜主打品種,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招商引資,培育重點龍頭企業,引進冷鏈物流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助推產業提效和困難戶增收;要強化科技支撐,充分做好技術指導,提供技術保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引進培育高品質蔬菜品種,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形成特色,做大規模,做強品牌,促進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提質增效;要建好市場,擴大銷售渠道,在“種得好”的同時實現“賣得好”“賺得好”,推動施甸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施甸縣委宣傳部部長王世蕊告訴記者:“蔬菜產業的發展是施甸縣拓寬群眾就業渠道,帶動婦女和老人穩定增收的有效途徑,讓年齡大和出不了遠門的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楊開良不僅是個好董事長也是個好理事長,帶動一個好產業,帶富一方鄉親,是為群眾辦好實事的人大代表,在他的引領帶動下,當地群眾這幾年收入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好。”
8月23日,在舊城鄉新街村華良冷庫里,村里的蔬菜種植大戶李聯東向記者講述了楊開良“做大蔬菜產業,帶著鄉親掙錢”的奮斗故事。
說起施甸縣有哪些致富能手,鄉親們肯定會提及楊開良。他通過組建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大家創收、增收,讓鄉親們在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走上了致富路。
楊開良帶頭組建的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有2萬多畝蔬菜,通過發揮當地立體氣候優勢,冬天有河谷反季蔬菜,夏天有高海拔山地蔬菜,一年四季都有優質蔬菜發往全國各地,銷售產值過億元,年銷售各種蔬菜3萬多噸,帶動了周邊10余個村莊以及鄰近縣、市農戶8000多戶、30000多人從事蔬菜種植,戶均增收16500元。新鮮的有機蔬菜遠銷省內外,良好的信譽及高質量的蔬菜,受到當地群眾及客戶的一致好評。
8月23日,記者在施甸縣舊城鄉新街村采訪,見到了51歲的楊開良,他是施甸縣姚關鎮山邑村孔水二組人,這位新型農民、企業家回顧了從一位普通的農民,成長為一名“蔬菜大王”的歷程。
回鄉創業闖新路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培養高素質的農民是關鍵中的關鍵。
近年來,施甸縣舊城鄉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聚焦全縣農業主導產業,通過不斷優化創業創新環境、精準落實培育服務、因地制宜開展“菜單式”產業培訓等,著力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推進農村創業創新,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增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楊開良曾經做過“包工頭”,離開家鄉在外打拼多年以后,他下決心回鄉創業,帶領鄉鄰闖出一條產業化種植的致富新路。
1987年,楊開良開始在舊城鄉新街村洗馬溝承包37畝山地種包谷、甘蔗。1991年,他從山地轉到壩地,來到了老壩娥壩地種甘蔗,并試種蔬菜。到1995年,已發展到灣甸壩種植蔬菜,有幾百畝規模。1996年,他帶動農戶開始大量種植蔬菜,至今已發展到周邊幾個縣、市。2009年,在參與禾源果蔬收購、銷售蔬菜過程中,楊開良用心留意蔬菜市場的“門道”。2017年,他決定自己做蔬菜銷售生意,并成立了蔬菜有限公司、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
就這樣,楊開良一步一步把村民們種植的大辣椒、小辣椒、苦瓜、四季豆、豌豆、西瓜、芒果、香蕉等果蔬,銷往昆明、上海、成都、重慶、武漢、長沙、鄭州、杭州、廣州等地蔬菜批發市場,以及老撾、緬甸等周邊國家,村民們再也不用為自己種的蔬菜銷售不出去而發愁。
蔬菜產業關系著民生,他的勤勞與踏實贏得了廣大客戶的贊譽,蔬菜的銷路也在不斷擴大,逐漸成了當地村民心中的“賣菜能手”。
“要做好農村產業,關鍵是要把握好‘精準’兩個字。”楊開良告訴記者,要時刻保持學習狀態,及時掌握國家產業政策和支持重點,遵循農村發展規律,精準把握市場需求,精準選擇產業,精準做好產業管理,才能把產業做優、做大、做強。
談起返鄉創業的初衷,楊開良說,要改變家鄉現狀,只有保持對家鄉熱土的赤子情懷,敢為人先勇當“農創客”,先做給群眾看,再帶著群眾干,才能吸引各類愛農村、有情懷、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農人”返鄉入鄉、就地就近創業就業,加快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
“‘新農人’有利于激發鄉村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引領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力量。”施甸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仙永對記者說,“下一步,我們將以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利用互聯網思維和全新產銷模式,用短視頻和直播引育‘新農人’,讓更多‘新農人’逐夢鄉村田野,身體力行爭當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領跑人,實現由干得好向‘帶得好’提升,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興農人’,為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打造保山市知名商標品牌。”
帶著鄉親去掙錢
楊開良生在農村,深知干種植養殖業要致富很難,但他下定決心,要帶領鄉親們去掙更多的錢。2017年,從外出漂泊到成功創業,楊開良一步一個腳印,用奮斗和汗水譜寫了新的人生。但他心里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不但要自己富起來,還要帶著父老鄉親共同富起來。回到家鄉后,他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成功帶動周邊農戶一起投入到蔬菜種植中來。
土地流轉后,村民由傳統的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楊開良的包裝車間里淡季每天有200多人工作,其中困難戶就有20余人,旺季共400多人,工資按天計算,根據不同工種平均每天200元至400元。裝卸工按件計,每月工資8000元至10000元。一位村民高興地介紹說:“一畝地流轉費1500元至2500元,每畝農補還有200元左右,每畝純利1000余元。現在天天有活干,平均每月工資4000余元。”
楊開良的公司被評為“省級龍頭企業”后,他更加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帶領群眾奔小康。蔬菜種植需要大量勞動力,他就優先安排困難戶在合作社上班,平均每人年收入在2萬多元。對有蔬菜種植經驗的困難戶,他低價出租大棚,同時供應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先期不收一分錢,等蔬菜收獲后由合作社統一銷售,確保了他們的利益。同時,他還積極為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并對多名殘疾人家庭、困難戶家庭的大學生予以資助,圓其大學夢。
在采訪中,姚關鎮的李新茂告訴記者,他家距公司有30公里,2015年計劃要到廣州打工。后經老鄉介紹,華良蔬菜有限公司需要員工,便和妻子一起來公司打工,妻子從事分揀工種,每月5000元工資,他做裝卸工每月工資最少1萬元,這樣夫妻倆每月收入就有1.5萬元,下班早的話,夫妻倆還可以回家看看孩子及父母。
“在家門口就能找到一份工作,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這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舊城小組村民趙子華家過去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于妻子患病喪失勞動能力,以前只能靠打零工獲得微薄收入。現在,他在家門口就能就業,不僅脫了貧,還有了穩定的收入。
“讓鄉鄰們都富起來、過上好日子,我的創業才真正算成功。”自返鄉創業以來,楊開良堅持使用村里的勞動力,除了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外,還帶動周邊縣、市農戶發展蔬菜、水果種植,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楊開良共帶動247戶村民常年在公司務工,年發放務工工資1000余萬元,通過合作社和生態農莊收購農戶種植的果蔬,戶均增收2萬元至3萬元以上。近5年來,共計為67戶貧困戶分紅100余萬元。
如今,在楊開良的帶領下,舊城鄉成了施甸縣遠近聞名的蔬菜之鄉,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能人領跑產業旺
人才引領鄉村振興,當然離不開“火車頭”的牽引,離不開像楊開良這樣的能人帶活鄉村產業。
記者了解到,施甸縣舊城鄉一直以來都是遠近聞名的農業強鄉,從這樣一個不足2萬人的鄉里,孕育出了華良、云良、張老三、紅豐、一山四季等果蔬品牌,以前種植的蔬菜要自己出去找市場、找銷路,現在有了合作社,就近就可以賣,不僅減少了運輸成本,還增加了種植收入。
位于新街村的華良蔬菜有限公司,依托穩定的資金鏈條、專業的運營模式、成熟的市場資源等優勢,通過建立合作社一頭綁定企業、一頭綁定農戶的“雙綁”工作機制,與企業簽訂推廣種植、保底收購協議,架起農戶與企業之間的“信任橋梁”,構建起企業有利可圖、農戶三重收益、村集體經濟多渠道增收的互利共贏局面,每年帶動綁定農戶戶均增收3萬元,村集體經濟盈利2萬元以上,每年拿出1%凈利潤支持公益,讓群眾吃下種植蔬菜的“定心丸”。
按照“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思路,施甸縣強化村企合作,做好特色產業“文章”,通過“統一農資、統一育苗、統一栽培、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分戶經營”的“五統一分”模式,著力打造“推得開、叫得響、信譽好”的“綠色食品牌”,構建起培育一個龍頭企業、發展一個產業鏈條、搭建一個產銷平臺、打造一個品牌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多贏局面。
今后,施甸縣舊城鄉將堅持走好鄉村振興路,推動現代種植朝著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探索一、二、三產融合新模式,繼續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推進“直道加速”“彎道超車”“變道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