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傳統模式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出現的載體過剩、基礎設施供應不足、管理服務水平低效等問題,目前產城融合已成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產城融合能夠推動產業、城市融合發展,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最終推動城市化有序推進。
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省情和資政研究院院長、教授韓斌認為,容人宜人愛人是城市發展的永續能源和動力。
城市由功能主義向人本主義回歸
記者:城市更新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推動了產業的升級轉型,產業發展為城市更新提供物質和經濟基礎,產城人融合發展的互動邏輯表現在哪些方面?
韓斌:產城人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而是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產生的新名詞,其尚未脫離產城融合的基本思路,是產城融合的升級。其本質是城市由功能主義向人本主義回歸。
產城融合的核心內涵是以人為連接點,促進產和城的協調發展,即產城人融合。人口的集聚,帶來生產要素和消費需求,是城市的活力系統;產業注入,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動力系統;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商業服務、辦公、居住、休閑等功能的完善,是城市的硬件系統。從空間上來看,產城人三者分別代表了城市的產業空間、用地空間和社會空間,三個空間的相互影響、協調融合,才構成完整的城市空間。目前,業界對“產城人”融合中產業、城市、人三者存在的互動關系基本形成了共識。城市發展將更強調城市與人、產業與人相匹配,逐步走向“以產聚人、以人興城、產城融合”的發展道路,產城人關系中產業、人、城市的關系將從三者的雙向互動向以人為中心的雙向鏈接轉變。
產人關系。以頂級現代優勢產業,集聚高端創新優勢人群。中心城區代表的是城市經濟核心和服務中樞。倫敦、紐約、東京、上海中心區都是跨國公司總部集聚地、全球或區域的金融中心,市域20%~30%面積集聚了60%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從業人員。其金融商務、商貿科技等現代服務業在城市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對區域、國家乃至世界發揮關鍵效用。未來中心城區的生產服務功能將繼續向高質量服務和高端產業集聚的城市綜合功能轉變升級,成為聚集大量高效優質人才,具備上下游全鏈條產業業態和創新孵化、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一系列功能的服務平臺。
城人關系。以多功能高水平服務,滿足多樣人群多樣需求。中心城區不僅是人們就業的空間,更是人們休閑娛樂和居住生活的空間。如:倫敦中心區通過文化創意和旅游業,有效提升了各功能區的經濟活力;中環作為香港的金融、商貿、經濟中心和高端服務業聚集區,也集聚了居家生活、休閑娛樂、旅游購物等多種功能。隨著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超過3億人,居民需求從衣食住行向文化旅游、健身休閑以及藝術收藏、奢侈消費轉變,中心區愈發成為融合現代商貿、文化娛樂、旅游休閑等多種功能的城市空間。
產城關系。形成多功能、高水平、能延續的新空間關系。隨著產業融合發展、產業邊界模糊、新興產業涌現等趨勢顯現,城市中心將經歷去中心—再中心的動態過程,成為集生產、研發、居住、消費、服務、生態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城市經濟空間形態。
產城人融合發展是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響應
記者:當前,在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下,構建實施產—城—人融合的城市更新行動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選擇,產城人融合發展是否是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響應?
韓斌:鑒于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推動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因此,原有的產—城融合,應向產—城—人三者融合轉變,傳統的粗放式土地城鎮化發展模式,應向產業的城鎮化、城市功能城鎮化和人的城鎮化轉變。
產業的城鎮化。城鎮生產要素的集聚,才能實現產業的集聚和城鎮發展的格局。僅僅依靠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筑、生態環境等硬件設施形成的物理空間,不能發揮城鎮的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在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時應注重產業經濟的培育,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轉型升級,突出特色產業、功能互補,循序漸進,因地制宜。
城市功能的城鎮化。城市功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決定因素,制約城市發展的進程。城市功能具有多元性和系統性,可以分為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等多個子系統。因此,以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提升和完善為主要目標的城市功能的城鎮化,是實現人口城鎮化和產業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人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外在表現是城鎮規模、空間布局、土地擴展等方面的優化,但其內在表現是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此外,人口規模和特征決定了城市發展潛力和產業發展規模。
人是產城有效互動和融合上升的關鍵連接點
記者:產城融合是產城人融合的初級模式,在以人為本的視角下,產城人三者如何實現融合?
韓斌:產城融合是為解決城市化推進過程中出現的產城分離現象這一問題而提出的區域發展思路,其融合層次可依據產業內容、城市形態以及房地產市場三個維度,分為分離、互促、融合以及高維融合四個階段。
產城分離階段。產業區和城區彼此分離、獨立發展。此時的工業區和生活區距離一般較大,通勤時間較長,導致工人上下班不便。產業區和城區獨立發展也會造成基礎設施建設重復浪費的問題,而且此時城市化的發展明顯落后于工業化。
產城互促階段。此時盡管主城區和產業園仍未實現完全的融合,但產業園和主城區之間已經由之前的分離、競爭關系發展成了競爭與發展共存關系,此時城市化與工業化之間的發展差距開始縮小,此時制造業仍是產業主體。
產城融合階段。此時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差距已基本持平,城市化和工業化基本表現出協調發展的局面。同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不斷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成為產業主體,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區布局水平提升。
產城人融合階段。此時工業化和城市化進一步協調發展,工業區、居住區、核心區形成融合發展區域布局。與之前的功能導向不同,產城人融合階段注重以人為本,強調人是產城有效互動和融合上升的關鍵連接點,并推動三者間共同發展。
容人宜人愛人是城市發展的永續能源和動力。隨著技術、社會和時代發展,城市的競爭和未來僅僅取決于產業、經濟的時代已經過去,漠視人和自然的“硬發展”是片面、短視、無法持續的。人才是城市的動力和永續源泉,沒有人,就沒有生產,更沒有消費和市場,在未來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時代,消費和市場資源更加稀缺,決定著城市的發展動力。只有真正以人為中心,才是城市發展的永續動力。城市應該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生活之城)和精神需要(文化之城),未來城市是現代之城,更應該首先是生活之城、文化之城和生態之城。